Home 亚洲 关税战:中美不再说同一种“经济语言”
亚洲北美

关税战:中美不再说同一种“经济语言”

Share

特朗普政府已把对华关税提高到145%,但这场 “关税大战”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不少人会问:“关税战什么时候结束?谈不拢的两国,还能谈吗?僵局如何打破?”

或许我们该问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他们还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吗?

表面是关税,本质是两种制度的对撞

我们常以为关税是一个贸易手段,是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如今的中美博弈,早已不只是关于经济利益的争执,而是两种“看世界的方式”发生冲突。

对美国来说,关税不只是“为了制造业”或“保护工人”,而是他们防守国家安全、国家认同的一种象征。

对中国来说,应对关税也不是纯粹被动,而是一个借“反脱钩”、倒逼自主的战略转型过程。

这场对抗,不是两个人在吵架,而是两个系统遭遇兼容障碍。

别太相信预测,旧剧本已经作废了

很多人喜欢做各种预测:僵持下去(45%);局部交易(25%);对抗升级(20%),诸如此类。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理性”,但它们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中美还能像过去那样谈判、交换、达成协议。

问题是:现在他们连共同的谈判“语法”都不再有了

我们还在用过去全球化时代的逻辑看待今天的世界,但那个时代早就结束了。现在的局势不是“会不会谈”,而是“还能不能谈”。

未来可能不是“收场”,而是“转向”

与其说这场关税战会“收场”,不如说它会转向另一个状态

1.可能是区域重构:全球贸易不再靠一条中美大动脉,而是更多“小循环”拼起来的网络。

2.可能是灰色现实:官方对抗,民间绕路,比如通过第三国重新连接。

3.可能是心理变化:大家从“合作是常态”,转向“斗而不破是新常态”。

未来的世界可能不会更和平,也未必更公平,但一定会更复杂、更现实。

这场战争揭示了一个现实:我们被“旧认知”困住了

我们是不是该放下“总能达成协议”的幻想?

我们早已习惯了有规则、有协议、有妥协的全球秩序。但现在的世界,不是这个剧本在坏掉,而是剧本已经换了,我们却还在背老台词。

结语:不是中美谈不拢,而是世界已进入“无界状态”

这就是《无界传播》的关注点: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都被一种“旧思维”困住了。这场关税战,只是让这种困局显现得更清楚。

它或许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束方式。我们也许要做的,不是等它“结束”,而是学会在这种“模糊的中间状态”中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从来不是被困在边界之间,而是被困在自己设定的认知边界之内。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特朗普关税战:暴露了什么?

文/毕研韬 一、特朗普关税战的真实目的 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制造经济压力,迫使对手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让步,从而达成对美国有利的一揽子协议。这种策略体现的是“极限施压”谈判风格。 他的愿望只能部分实现,且代价高昂,长期效果存疑。与部分国家可能会达成协议,但与中国等国的“结构性问题”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反而引发长期博弈和反制。再者,全球产业链重组对美未必有利,消费者成本上升、企业受损明显。 二、特朗普关税战:错估了什么 朗普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美国的施压能力,低估了中方及其他国家的应对韧性和全球经济的复杂联动性。 特朗普认为美国是最大市场,对外国产品具决定性吸引力,因此可以单方面加税、迫使对方让步。但实际上,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也承受了关税成本,农业、制造业等板块反弹强烈。 2.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与战略耐力: 特朗普团队未能准确评估中国的经济弹性、产业替代能力和政治决策机制。例如,中方可以通过刺激内需、多元化贸易伙伴、货币政策调节等方式缓冲冲击,而不会释放屈服信号。 3..忽视全球供应链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反作用力 关税战扰乱全球价值链,美国公司如苹果、波音等也遭遇反噬。同时,单边主义政策削弱了美国在WTO、G7等多边体系中的领导力,激起盟友警惕。 4.过于简单地看待国家行为...

中国高校学术十大乱象

文/石敢当 近期,中国若干微信视频号,如《笔记本》、《学术国际》,纷纷向高校学术开火,试图揭开中国高校学术领域的泡沫和脓包。 不了解高校的网民很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夸大其词,思想极端,而高校普通教师却感同身受,并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种认知悬殊乃至对立,已成为关乎高校的一大安全隐患。政府和社会应允许并支持暴露这些积弊,否则讳疾忌医,高校就会成为休眠的火山。在时代跃迁之际,高校管理现代化不应成为无人敢碰的“禁忌”。 概言之,目前中国高校存在以下十大乱象。 1. 学术官僚化与权力寻租 行政主导科研,外行领导内行,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关系决定项目与成果。 2.拉帮结派、学术圈层化 学术团体、评审小组存在地域、师承、学派“抱团”现象,影响项目审批与学术公平。 3.职称评审与帽子工程 科研评价机制畸形,催生“人才帽子注水”现象,各种评选掺杂非学术因素,帽子泛滥和异化,稀释其含金量。 4...

How to Break the China-U.S. Tariff Deadlock?

——A Strategic Combination of Third-Party Mediation and Direct Dialogue By CWB Commentary...

中美关税战:如何破局?第三方斡旋与直接对话相结合

文 / 无界传播评论组 一、关税数字升高的背后,不只是经济问题 2025年春,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高达245%。这个数字的意义早已超出经济范畴,变成了某种“政治宣言”。对美国政界来说,对华强硬已变成了选举语言的一部分;对中国来说,这种高关税是一种霸权压制,是关乎国家尊严的大事。这就使双方都骑虎难下。谁先走第一步,很可能被国内外舆论视为“软弱”或“投降”。于是,谈判变得极为困难。 二、引入第三方:创造一个“台阶”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第三方调解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欧盟、新加坡、瑞士这样的国家或组织,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可以在中美之间搭建一个中立的沟通平台。 第三方的作用,不只是协调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为双方提供“下台阶”的理由。例如,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发展援助等议题下重新谈合作,就能让关税问题从“对抗”变成“协调”。这是一种“借题发挥”的技巧,让双方避免正面碰撞。 三、不能只靠中间人:直接对话才有实效 当然,单靠第三方还不够。如果两国始终拒绝面对面沟通,真正的政策调整就没法实现。 中国可以推动恢复中美之间的高层经贸对话,比如设立“关税缓冲窗口”或者“贸易试验区”;美国可以通过任命特使等方式,跳过国内复杂的政治争议,进入更务实的沟通轨道。 最关键的是:用技术性语言来处理政治性分歧,让对话变得“不那么政治”,从而恢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