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政策再度趋于强硬,美方将平均对华关税水平推升至145%,中方则通过对等反制、市场准入限制及供应链重构等加以应对。此番对峙已超越传统的贸易纠纷,演变为一场嵌套着战略博弈的制度性对抗。僵局看似无解,实则有破局之道——关键不在于“谁先让步”,而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接触场景。
非对称接触:破冰的第一步
在当前“谁先主动谁就示弱”的博弈氛围中,任何直接提出谈判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服软”或“投降”。因此,真正可行的破局路径,是通过“非对称接触”与“多边平台引导”创造对话空间。
所谓“非对称接触”,即不设前提、不签署框架、不对外宣布谈判启动,而是在第三方国际平台的“场边”自然而然接触。这种设计避免了“单方面示好”的政治风险,又能为后续实质性对话建立机会和基础。
谁来出面最好?
出面推动这一非对称接触的国际组织,应具备以下特征:中立形象强、对经贸议题具专业权威、在全球秩序中具多边牵动力。据此,以下机构可为候选(当然也可由其它组织出面)。
- 世界贸易组织(WTO)
尽管自身改革尚未完成,WTO仍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合法性基石。通过WTO主导的“小型部长会议”或技术磋商机制,可将关税问题“去政治化”,恢复到规则层面讨论。 - 亚太经合组织(APEC)
作为中美同为成员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APEC提供了轻制度、重务实的对话空间,历来为双边边缘接触提供窗口。例如,安排工商领袖峰会对话环节,可为“偶遇式接触”创造条件。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
如果借助全球产业链稳定或发展援助议题启动对话,由IMF/世行倡议关于“全球通胀与关税外溢效应”技术讨论,将有助于赋予接触“全球责任”而非“私利交易”的色彩。
小步走,非官方制造破局舆论
可由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或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USCBC),与中国贸促会联合(CCPIT)发布调研报告,反映关税对企业运营的真实影响,为政府恢复技术性接触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合理接触的舆论空间。
作者系中国国际传播学者。本文配图由ChatGPT生成,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