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争议何来
亚洲北美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争议何来

Share

文/唐摩崖

一、事件背景

2023年3月4日,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与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出售包括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在内的全球港口核心资产。此举在中国舆论场引发激烈争议:有批评者将其定义为“资本对国家利益的背叛”,而支持者则视其为正常的商业决策。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全球化时代跨国资本的商业逻辑与国家叙事之间的碰撞。若想客观评估该交易的合理性,就需超越非黑即白的价值评判,采用商业、政治与身份认同的多维分析框架。

‌二、争议焦点:跨国资本能否“去国家化”?

  1. 商业合理性的表层共识‌ 从纯粹市场逻辑看,李家出售港口资产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巴拿马港口业务自2016年运河扩建后竞争加剧,2022年长和港口部门息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1%,出售低增长资产属于常规商业策略。在战略设施投资热潮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背景下,美国贝莱德财团接盘实属常态。

2.‌地缘政治维度的深层张力 批评者的核心质疑有两点:

战略资产敏感性‌:巴拿马运河掌控全球6%海运贸易,中国是运河第二大用户国。批评者担忧关键物流节点控制权转移至美国背景资本(贝莱德60%股权由美国机构持有),可能影响中国远洋供应链安全。

历史行为模式‌:李家资本自2013年起从中国大陆及香港累计撤资超2500亿港元,此次港口出售被部分舆论视为其“去中国化”战略的延续。

三、多维分析框架

‌1. 法律与商业伦理的边界‌

合规性层面‌:交易符合开曼群岛注册地法律及港交所披露规则,未发现强制收购证据。

道德争议点‌:跨国资本是否需承担超越法律的责任?譬如牺牲经济利益而服从地缘政治需求。

2. 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李嘉诚商业帝国覆盖52国,个人持加拿大、英国等多国通行身份,这种“超主权资本家”特征使其决策更侧重全球风险评估,而非单一国家利益。

同样出售美国战略资产的日本软银集团,因母国身份明确,舆论批评多指向商业误判而非质疑其国家忠诚度。

‌3. 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争夺‌

中方视角:中国远洋运输80%依赖外籍港口,关键节点控制权变化可能触发供应链风险。

国际规则视角: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未限制外资持有港口,但美国《2021海运改革法案》已强化本土航运保护,反映战略资产“再国家化”的全球趋势。

四、超越争议的理性讨论框架

  1. 事实核查优先 一要厘清交易是否包含政治因素;二要评估交易对中国的实际影响。

2.重构讨论范式‌ 争议需从“爱国 VS 逐利”的二元对立,转向更本质的议题探讨:全球化退潮期,跨国资本应如何平衡商业自由与地缘责任?‌发展中国家是否需要更新战略资产的外资审查机制?‌

五、比较案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壳牌被迫退出俄罗斯市场,导致直接损失约 ‌180亿美元‌。壳牌遵循西方价值观,优先考虑政治正确而非股东利益。

2020年,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以 ‌100亿英镑‌出售欧洲电讯基础设施资产。2022年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危机和资产贬值,李因提前抛售规避了潜在损失,但批评者质疑其“利用信息优势套现”。

上述两项交易完全合法,但舆论评价相反。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身份政治的影响‌。壳牌‌作为西方传统企业,其行为被纳入“民主阵营团结对抗俄罗斯”的叙事,损失被赋予道德正当性。‌李嘉诚‌因华人资本背景和历史撤资行为,被预设“对国家利益冷漠”,其商业成功反而强化了“投机套利”的刻板印象。

其二, 社会责任的双重标准‌。西方舆论倾向于要求企业公开表态支持主流政治议程(如制裁俄罗斯),并将此类行为等同于社会责任。对跨国华人资本,中国舆论强调其应“主动绑定国家利益”,将纯商业决策(如资产出售)解读为对国家战略的背离。

‌其三,决策时机的敏感性‌。壳牌的决策在冲突爆发后,具有“即时表态”的象征意义;李嘉诚的出售发生在冲突前,被怀疑“预判政治风险并获利”,尽管无证据表明其依赖内幕信息。

【结语】

李嘉诚的港口出售案,暴露出全球化黄金时代共识的裂痕。当跨国资本的“流动性特权”遭遇民族国家的“安全焦虑”,单纯指责商人“无祖国”或要求资本“绝对忠诚”究竟有多大意义?或许更现实的路径是:通过国际规则升级明确战略资产交易的红线,同时完善主权国家的风险对冲机制,在秩序重构中寻找商业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本文配图由豆包AI生成,致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瑞典学者:中国高校学者的压力全球最大

文/墨云舟 今天还有多少教师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的良心之问。 在中国自媒体上,郭英剑教授的一篇文章广为流传。该文介绍了瑞典延雪平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佩尔松主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中国高校学者的压力最大(5级),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占据5级高位的国家。 佩尔松认为,将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强加于学术界,实际上是因为根本不明白学者是需要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才能发挥作用的。 郭英剑教授多年前也曾提出,管理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致命的软肋,并且质疑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究竟有多难。 郭教授认为,高校管理,应该不同于企业化管理,因为企业化管理有规则、讲数据、追绩效,而高校管理最终应该使教师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快乐并富有激情地工作,这样才能一举数得地达到最佳的效果。 郭英剑教授的文章最初发表在《中华好学者》微信公众号上,但笔者没能检索到这个账号。幸运的是,《澎湃新闻》转发了这篇文章,才能让更多网民读到这篇令人发省的文章。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Trump’s Tariff War: What Has It Revealed?

By Bi Yantao I. The Real Purpose of Trump’s Tariff War Trump...

特朗普关税战:暴露了什么?

文/毕研韬 一、特朗普关税战的真实目的 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制造经济压力,迫使对手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让步,从而达成对美国有利的一揽子协议。这种策略体现的是“极限施压”谈判风格。 他的愿望只能部分实现,且代价高昂,长期效果存疑。与部分国家可能会达成协议,但与中国等国的“结构性问题”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反而引发长期博弈和反制。再者,全球产业链重组对美未必有利,消费者成本上升、企业受损明显。 二、特朗普关税战:错估了什么 朗普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美国的施压能力,低估了中方及其他国家的应对韧性和全球经济的复杂联动性。 特朗普认为美国是最大市场,对外国产品具决定性吸引力,因此可以单方面加税、迫使对方让步。但实际上,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也承受了关税成本,农业、制造业等板块反弹强烈。 2.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与战略耐力: 特朗普团队未能准确评估中国的经济弹性、产业替代能力和政治决策机制。例如,中方可以通过刺激内需、多元化贸易伙伴、货币政策调节等方式缓冲冲击,而不会释放屈服信号。 3..忽视全球供应链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反作用力 关税战扰乱全球价值链,美国公司如苹果、波音等也遭遇反噬。同时,单边主义政策削弱了美国在WTO、G7等多边体系中的领导力,激起盟友警惕。 4.过于简单地看待国家行为...

中国高校学术十大乱象

文/石敢当 近期,中国若干微信视频号,如《必记本SVIP》、《麦可思研究》、《学术国际》,纷纷向高校学术开火,试图揭开中国高校学术领域的泡沫和脓包。 不了解高校的网民很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夸大其词,思想极端,而高校普通教师却感同身受,并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种认知悬殊乃至对立,已成为关乎高校的一大安全隐患。政府和社会应允许并支持暴露这些积弊,否则讳疾忌医,高校就会成为休眠的火山。在时代跃迁之际,高校管理现代化不应成为无人敢碰的“禁忌”。 概言之,目前中国高校存在以下十大乱象。 1. 学术官僚化与权力寻租 行政主导科研,外行领导内行,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关系决定项目与成果。 2.拉帮结派、学术圈层化 学术团体、评审小组存在地域、师承、学派“抱团”现象,影响项目审批与学术公平。 3.职称评审与帽子工程 科研评价机制畸形,催生“人才帽子注水”现象,各种评选掺杂非学术因素,帽子泛滥和异化,稀释其含金量。 4...